歡迎來到辰溪縣蘭山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!
欄目分類
新聞中心
15111552983
核心提示:當稚鯢培育到一個月左右,其“卵黃囊”完全消失后,此時其消化系統已基本形成,則可“開口”攝食,即達幼鯢發育階段,此階段是大鯢重要的發育“變態”時期,也是大鯢各種組織器官重要的發育建成時期,因此過細做好培育與飼養管理工作,顯得十分重要。
1、幼鯢培育池
一般采用長方形的塑料盆,其規格為40 x 60 x 20 (CM) ,根據幼鯢數量多少,可采用水平并列式安放,一頭為進水,另一頭為排水,排水一端,可在離盆底15CM處,并排鉆小孔8-10個,以利造成,水位穩定( 15CM)微流水的飼養方式。
2、開口飼料與飼料投喂
幼鯢用什么作為開口餌料,曾經是一個難題,經過近年反復實踐證明,以人工培殖的紅色水絲蚓,其體長1厘米左右,經過清洗、消毒和紫外線照射,而后冰凍成小方塊,包裝的為佳,達到了“安全、適用”的效果。且經冰凍包裝后,可在冰箱里長期保存。切忌采用從野外污水溝撈出的長短不一,帶有細菌的紅絲蚓。搞不好會導致幼鯢“腹水病”的發生與死亡。
紅蟲的投喂量,以適量投喂后1小時之內,觀察培育盆內稍與剩余為宜。做為標準,可根據幼鯢發育長大,靈活掌握其投喂量。投喂時間:以每天下午5-6點鐘為宜。
幼鯢培育到第四個月時,即可投喂切碎的、去殼的小蝦或基圍蝦,每天可投喂1-2次,可根據幼鯢攝食狀況,靈活掌握,在投喂前將餌料用3-S%的食鹽水浸泡2-3分鐘,即可投喂。
幼鯢培育到6個月以后,即可投喂去頭小蝦,或去頭、去污、去殼的中蝦,將小魚切條去內臟清洗,并用食鹽浸泡處理,以免感染病菌。
3、幼鯢放養密度
在長方形的塑料盆中,規格為40 x 60 x 20 (MM) ,其放養密謀為20尾/盆至—10尾/盆,逐步分稀,以“稀養為上策”,房縣農家養幼鯢有的一個塑料盆只放一尾的都有,幼鯢生長發育十分良好。
4、水質與水溫的調控
大鯢的發育階段,頭部均有外鰓,決定是依靠水中的深解氧通過外鰓來進行 呼吸,因此,其水質要求清新,溶氧量適中,一般要求在4.S-Smg/L左右為宜所以要相應采取在蓄水池中采用充氣增氧措施,同時能采用電熱棒,或水溫調控儀,控制水溫在18-20℃較為適宜,這樣能有效提高其生長發育速度,提高成活率,縮短養殖周期,顯著提高養殖效益。其成活率可高達90%以上,飼養一周年,體重一般可達100克以上,大的可達15O克以上。
5、幼鯢分類飼養,與遮光措施
幼鯢在飼養過程,其生長速度,不盡一致,個體大小會有差異,為了得到快速成長的目的,須在飼養過程中,進行1-2次分類飼養即分大、中、小三個等級,進行分類飼養,尤其個別體小、生長慢的個體,要實行單獨稀養,加強餌料、水質的調配強化措施,以求得到均衡快速生長的目的。
幼鯢飼養過程中,同樣具有懼光、蔭蔽行為,因此,要注意避免強光照射和采取必要避光措施,以營造舒適的環境,讓其自由自在的發育生長,這點已在實踐中獲益。